1989年,山城杯民族器樂大賽在重慶舉辦。相隔18年后,民族器樂大賽再一次亮相電視熒屏。
2007年11月24日晚,雅士利杯2007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結束了最后一場的決賽。大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4000余名選手,最終,60人(組)幸運地進入決賽。據悉,中央電視臺一套將于近期現場直播頒獎晚會。
歷時4個月的比賽給人們帶來了一場久違的民樂視聽享受,同時也帶來了對中國民樂發展的思考。
一場久違的民樂大賽
自今年7月底啟動以來,這次大賽在全國乃至海外的民樂愛好者中激起強烈反響,不僅報名者眾多,由此引發的全民參與熱情也愈發高漲,在各地組織的千人竹笛、千人古箏的露演隊伍中,都有初學者積極參與。
在這次比賽中,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只有7歲,因而在比賽設置上除了分為拉弦組、彈撥組、吹管組、打擊組、傳統組合與非傳統組合外,還按照年齡細化為少年組和中青組兩個組別。
少年組嗩吶選手吳冬曉的出場讓多位評委眼前一亮,在臺風、曲風、音色多方面的出色表現贏得了評委的現場贊許。擔任拉弦組決賽評委的著名作曲家卞留念也對多位少年組選手印象深刻,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現在的孩子起點比以前要高很多,尤其是對技巧的掌握上升級很快?!?
本次比賽還特設了海外組,來自英國、越南、日本等國家的選手參加了比賽,6人進入決賽。來自日本的中西銅子一身卡通打扮,粉紅的裙子,紅色的鞋,頭發上扎了一個可愛的粉紅色蝴蝶結。
“這是特地為這次比賽準備的,在日本演出時,我都是穿著中國式的服裝。因為我喜歡中國文化,喜歡中國民樂。”中西銅子微笑著說。這位來自日本的女孩堅持讓翻譯強調在日本演出時穿的是中國式服裝。
另外,傳統組合和非傳統組合的設置也是本次大賽的一大亮點。
傳統組合是用傳統器樂作為演奏工具。非傳統組合則是借助于電子音樂、音響或者是西洋樂器,在創作和表演上突破了傳統理念。本次大賽總導演夏雨在接受采訪時說,這些組合的出現應該鼓勵,這樣的定位適應民族器樂環境的發展,給民樂增添時尚的元素,也可以拉近表演者和觀眾的距離。
新作寥寥 冷熱不均
在這次大賽之前的18年里,一直沒有舉辦過類似的比賽,全國性的民樂大賽處于斷檔的狀態。其間,流行音樂、古典音樂、舞蹈、聲樂等各種藝術門類的比賽“你方唱罷我登場”,卻獨獨不見民樂的動靜。
沒有了選拔的平臺,民樂演奏方面的人才就很難大批地涌現,以至于有一位曾參加過山城杯大賽的選手為了一圓民樂夢,18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再次參賽。
然而,這場“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大賽卻因新作品的缺乏顯出一絲尷尬。在吹管組的決賽中,14位選手的表演沒有一個新作品,甚至出現了第四名和第五名選手用相同樂器演奏同一曲目的現象。
據悉,早在大賽策劃階段,主辦方就預料到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因此在比賽規則中加入一條特別的規定,即演奏新作品將會有0.3的加分,盡管如此,演奏新作品的選手仍然寥寥。大賽評委劉沙認為,這是由于民樂新作品匱乏,適合笙、嗩吶、古琴等非熱門樂器的新作品很少。
此外,比賽還出現了對樂器使用“冷熱不均”的現象。
大賽選手所選樂器僅限竹笛、嗩吶、板胡、二胡、古琴等10余種,龐大的民族樂器家族的其他成員沒能得以展示。大賽中唯一一個演奏箜篌這個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老樂器的,卻是位名叫加丁的美國選手。
中國民樂,路在何方?
新作匱乏和樂器使用“冷熱不均”的現象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在這次大賽舉辦之后,有關中國民樂未來的思考也多了起來。
對于目前中國民樂在國內外逐漸升溫的跡象,宋飛有著自己的理解。她認為,“升溫跡象”并不能因此就表明民樂火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民樂只有在本土民眾這里變得強勢起來,才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宋飛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也是國內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她認為,要使民樂在本土強勢起來,人才的培養必不可少。有“民樂皇后”美譽的宋飛在1999年也就是她演奏生涯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選擇了教書育人的職業。
除了依靠教師群體培養人才外,民樂發展還需要作曲家和文化產業經紀人的努力,在采訪時,多位業內人士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著名笛簫演奏家曾格格則希望把民樂融入其他行業內,不一定非要在音樂大廳演奏。今年3月,曾格格和馮曉泉在英超足球賽場上表演《太陽出來喜洋洋》,在6萬名球迷當中演奏10分鐘的中國民樂引起轟動。曾格格認為,只有將好的東西融合吸收,民樂才可以走到更廣的領域中去。
2007年11月24日晚,雅士利杯2007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結束了最后一場的決賽。大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4000余名選手,最終,60人(組)幸運地進入決賽。據悉,中央電視臺一套將于近期現場直播頒獎晚會。
歷時4個月的比賽給人們帶來了一場久違的民樂視聽享受,同時也帶來了對中國民樂發展的思考。
一場久違的民樂大賽
自今年7月底啟動以來,這次大賽在全國乃至海外的民樂愛好者中激起強烈反響,不僅報名者眾多,由此引發的全民參與熱情也愈發高漲,在各地組織的千人竹笛、千人古箏的露演隊伍中,都有初學者積極參與。
在這次比賽中,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只有7歲,因而在比賽設置上除了分為拉弦組、彈撥組、吹管組、打擊組、傳統組合與非傳統組合外,還按照年齡細化為少年組和中青組兩個組別。
少年組嗩吶選手吳冬曉的出場讓多位評委眼前一亮,在臺風、曲風、音色多方面的出色表現贏得了評委的現場贊許。擔任拉弦組決賽評委的著名作曲家卞留念也對多位少年組選手印象深刻,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現在的孩子起點比以前要高很多,尤其是對技巧的掌握上升級很快?!?
本次比賽還特設了海外組,來自英國、越南、日本等國家的選手參加了比賽,6人進入決賽。來自日本的中西銅子一身卡通打扮,粉紅的裙子,紅色的鞋,頭發上扎了一個可愛的粉紅色蝴蝶結。
“這是特地為這次比賽準備的,在日本演出時,我都是穿著中國式的服裝。因為我喜歡中國文化,喜歡中國民樂。”中西銅子微笑著說。這位來自日本的女孩堅持讓翻譯強調在日本演出時穿的是中國式服裝。
另外,傳統組合和非傳統組合的設置也是本次大賽的一大亮點。
傳統組合是用傳統器樂作為演奏工具。非傳統組合則是借助于電子音樂、音響或者是西洋樂器,在創作和表演上突破了傳統理念。本次大賽總導演夏雨在接受采訪時說,這些組合的出現應該鼓勵,這樣的定位適應民族器樂環境的發展,給民樂增添時尚的元素,也可以拉近表演者和觀眾的距離。
新作寥寥 冷熱不均
在這次大賽之前的18年里,一直沒有舉辦過類似的比賽,全國性的民樂大賽處于斷檔的狀態。其間,流行音樂、古典音樂、舞蹈、聲樂等各種藝術門類的比賽“你方唱罷我登場”,卻獨獨不見民樂的動靜。
沒有了選拔的平臺,民樂演奏方面的人才就很難大批地涌現,以至于有一位曾參加過山城杯大賽的選手為了一圓民樂夢,18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再次參賽。
然而,這場“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大賽卻因新作品的缺乏顯出一絲尷尬。在吹管組的決賽中,14位選手的表演沒有一個新作品,甚至出現了第四名和第五名選手用相同樂器演奏同一曲目的現象。
據悉,早在大賽策劃階段,主辦方就預料到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因此在比賽規則中加入一條特別的規定,即演奏新作品將會有0.3的加分,盡管如此,演奏新作品的選手仍然寥寥。大賽評委劉沙認為,這是由于民樂新作品匱乏,適合笙、嗩吶、古琴等非熱門樂器的新作品很少。
此外,比賽還出現了對樂器使用“冷熱不均”的現象。
大賽選手所選樂器僅限竹笛、嗩吶、板胡、二胡、古琴等10余種,龐大的民族樂器家族的其他成員沒能得以展示。大賽中唯一一個演奏箜篌這個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老樂器的,卻是位名叫加丁的美國選手。
中國民樂,路在何方?
新作匱乏和樂器使用“冷熱不均”的現象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在這次大賽舉辦之后,有關中國民樂未來的思考也多了起來。
對于目前中國民樂在國內外逐漸升溫的跡象,宋飛有著自己的理解。她認為,“升溫跡象”并不能因此就表明民樂火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民樂只有在本土民眾這里變得強勢起來,才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宋飛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也是國內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她認為,要使民樂在本土強勢起來,人才的培養必不可少。有“民樂皇后”美譽的宋飛在1999年也就是她演奏生涯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選擇了教書育人的職業。
除了依靠教師群體培養人才外,民樂發展還需要作曲家和文化產業經紀人的努力,在采訪時,多位業內人士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著名笛簫演奏家曾格格則希望把民樂融入其他行業內,不一定非要在音樂大廳演奏。今年3月,曾格格和馮曉泉在英超足球賽場上表演《太陽出來喜洋洋》,在6萬名球迷當中演奏10分鐘的中國民樂引起轟動。曾格格認為,只有將好的東西融合吸收,民樂才可以走到更廣的領域中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