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上海超撥樂器有限公司、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協辦、中央音樂學院蕭友梅音樂教育促進會與作曲系承辦的2007“帕拉天奴”杯第一屆中國音樂創作(鋼琴作品)大賽于6月4日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圓滿落幕。
本次比賽是一次全國性的音樂創作比賽,此次大賽面向海內外華人自由征曲,征求2000年以來創作的原創新作品。作品以“突出中國音樂文化特色,具有時代感和民族風格,兼容藝術性、技巧性、可聽性”為主旨,以鋼琴獨奏、雙鋼琴、鋼琴四手聯彈為主要演奏形式。大賽自今年2月征集作品以來,共收到來自海內外的381部作品。在經過8輪的初審后,最終有32部作品入圍最后的決賽,其中兒童組作品5部,成人組作品27部。參賽的選手除國內的各界人士外,還有來自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作曲家。作曲者的年齡差距也十分懸殊,最長者已有85歲高齡,最小者年僅7歲。
本屆大賽的評委陣容十分龐大,邀請了15位海內外知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擔當評委,組成了以作曲家杜鳴心和鋼琴教育家周廣仁為主席,葉小綱、陳怡、楊立青、范哲明、曹光平、儲望華等人的評委會。尤其是來自全國9所音樂學院的作曲家們,他們的參與更增強了比賽的公正性與透明度。6月4日,大賽的“決賽暨頒獎音樂會”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經過下午和晚上連續兩場音樂會的角逐后,當晚共有21部作品最終獲獎。
此次大賽有兩個十分突出的特點,首先是作品獎與演奏獎的并設。在我國以往的作曲比賽中,大都只設作品獎,而無演奏獎。評委們一致認為,本次比賽設立了演奏獎,這無形中促使鋼琴演奏家來關心中國當代音樂的創作,促進鋼琴作品的傳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其次是作品公正的評選方式。由于大賽征到的稿件數量較多,初評時評委分為兩組進行評審。每一組淘汰下來的作品再由另一組評委作第二次評審,有爭議的作品由評委再次對其重新投票。參賽的作品全部匿名參評,入選決賽的作品也都邀請其他演奏者上臺彈奏,這些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比賽的公正性。
本屆鋼琴作品比賽的宗旨,是為“發展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音樂,促進和繁榮中國鋼琴音樂的多樣化創作,發現、培養青年作曲家,激勵新老作曲家為建設中國鋼琴藝術學派而共同努力”。
本次比賽是一次全國性的音樂創作比賽,此次大賽面向海內外華人自由征曲,征求2000年以來創作的原創新作品。作品以“突出中國音樂文化特色,具有時代感和民族風格,兼容藝術性、技巧性、可聽性”為主旨,以鋼琴獨奏、雙鋼琴、鋼琴四手聯彈為主要演奏形式。大賽自今年2月征集作品以來,共收到來自海內外的381部作品。在經過8輪的初審后,最終有32部作品入圍最后的決賽,其中兒童組作品5部,成人組作品27部。參賽的選手除國內的各界人士外,還有來自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作曲家。作曲者的年齡差距也十分懸殊,最長者已有85歲高齡,最小者年僅7歲。
本屆大賽的評委陣容十分龐大,邀請了15位海內外知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擔當評委,組成了以作曲家杜鳴心和鋼琴教育家周廣仁為主席,葉小綱、陳怡、楊立青、范哲明、曹光平、儲望華等人的評委會。尤其是來自全國9所音樂學院的作曲家們,他們的參與更增強了比賽的公正性與透明度。6月4日,大賽的“決賽暨頒獎音樂會”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經過下午和晚上連續兩場音樂會的角逐后,當晚共有21部作品最終獲獎。
此次大賽有兩個十分突出的特點,首先是作品獎與演奏獎的并設。在我國以往的作曲比賽中,大都只設作品獎,而無演奏獎。評委們一致認為,本次比賽設立了演奏獎,這無形中促使鋼琴演奏家來關心中國當代音樂的創作,促進鋼琴作品的傳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其次是作品公正的評選方式。由于大賽征到的稿件數量較多,初評時評委分為兩組進行評審。每一組淘汰下來的作品再由另一組評委作第二次評審,有爭議的作品由評委再次對其重新投票。參賽的作品全部匿名參評,入選決賽的作品也都邀請其他演奏者上臺彈奏,這些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比賽的公正性。
本屆鋼琴作品比賽的宗旨,是為“發展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音樂,促進和繁榮中國鋼琴音樂的多樣化創作,發現、培養青年作曲家,激勵新老作曲家為建設中國鋼琴藝術學派而共同努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