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2日),2007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決賽第三場――中青組彈撥類比賽在國安劇場舉行。參賽選手整體的高水平演奏、優雅的舞臺表現力,贏得評委和觀眾的極高評價。
選手水平高嘉賓意外又興奮
彈撥組決賽中,前四位出場的選手,分別演奏了琵琶、古琴、古箏和揚琴,得到觀眾和評委的高度認可。
1號選手江洋,演奏的琵琶新作品《昭陵六駿》,將樂曲豪放的意境傳達得非常到位。評委表示,琵琶這種民族樂器,代表著君子內心深處的東西,演奏中不僅表現出了氣質和精神,而且很有些中國藝術形式上獨有的大寫意的味道。2號選手趙曉霞的一曲《流水》,更是表演的淋漓盡致。從精神、神態,到音樂,氣韻昂然。一曲終了,懸指靜待余音散去。不僅形象與古琴和諧一致,而且品味高雅,完全是人琴合一的狀態。
5號選手王譯茁,是青年組里年紀最小的選手。其實,她是因為生日超出了少年組兩天,只好報名參加青年組的。雖然年紀小,但在演奏和舞臺表現力上毫不遜色。
來自越南的揚琴選手阮氏秋水和來自馬來西亞的古箏選手張云翔也有非常出色的表演。
所有選手的高水平表演,讓第一次參加央視民族器樂大賽的現場嘉賓付林老師既意外又興奮。付林老師表示,第二場吹管組決賽中嗩吶等樂器屬于民俗類,而彈撥類樂器更高雅化。這些選手年紀不大,但在多年的練習中,從呼吸到氣質,長時間的專心于琴的演奏,很出色。這些選手形象、氣質、專業俱佳,應該是各個演出單位來爭搶著簽約的。
“音配畫”選手出色表演難住評委
4號選手是演奏古箏的蘇暢,在音配畫環節的即興演出中,出色的即興表演給接下來做現場示范的表演家除了難題。
蘇暢的現場表演,被評論席嘉賓著名作曲家付林老先生稱贊是很“大成”。在音配畫環節,選手要為電影《虎口脫險》中公路追逐部分配音。畫面中有用南瓜砸摩托車沖出公路落入池塘的鏡頭,還有三輪摩托車撞到電線桿分成兩半等滑稽搞笑的鏡頭。選手充分發揮古箏的技巧,將東西方差異很大的幽默感,通過中國傳統民樂古箏展現的近乎完美,贏得現場觀眾的不斷歡呼。出色的演奏也表現出選手本人的情趣和綜合素質。評委給予“音配畫”環節最出色的選手之一的極高評價。
而緊接著的評委示范環節,古箏表演家王中山老師被要求對相同的畫面做即興演奏。在表演之前,表示很有壓力。雖然女選手聰慧靈巧的表演贏得無數喝彩,但表演家大氣磅礴的演奏,還是更勝一籌。
唯美民樂打動學前幼童
彈撥類中青組決賽,參賽的12名選手,除了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出場的是男生以外,剩下的十位均是清秀可愛的女性選手。所有選手的整體形象、氣質包裝的非常好,舞臺上表演時的投入奔放與淡定從容也把握的非常出色。
最有趣的環節是,評委在評價選手時,先講了一段題外話。評委趙易山說:“每次到選手音配畫環節播放視頻時,身后就有一個年紀很小的小朋友的笑聲。但在鏡頭里播放鷹抓魚、獵豹捕食,笑聲就沒有了。雖然小朋友的笑聲在干擾我,但非常可愛。這證明美好的音樂能打動任何人。民樂的最好表達手法,就是用好的音樂打動所有人。”
現場主持人還特意讓攝影師給了這個可愛的小朋友一個鏡頭,讓大家看到,這個被民樂打動的小朋友原來是一個學齡前的幼童。
付林提出弘揚民樂三三制
在整場不亞于正規表演的大賽結束之后,作為評論席嘉賓的付林老師,為民樂未來的發展和擴充提出了非常中肯的“三三制”原則。
對于民族音樂本身,第一要近親包容,將好的東西融合起來發展。第二要遠親兼并,多元化吸收。第三要非親學習,向不屬于同一門類的其他器樂學習借鑒。
而真正實際帶動民族音樂發展的,有三類人。一類是教師群體,應該更認真、全面的培養出更多人才。除了培養專業之外,還要加強多方面素質的培養。一類是作曲家,要多為民樂創作好的作品。第三類是文化產業的經紀人,應該為推廣和發揚民族音樂多做一些努力。
選手水平高嘉賓意外又興奮
彈撥組決賽中,前四位出場的選手,分別演奏了琵琶、古琴、古箏和揚琴,得到觀眾和評委的高度認可。
1號選手江洋,演奏的琵琶新作品《昭陵六駿》,將樂曲豪放的意境傳達得非常到位。評委表示,琵琶這種民族樂器,代表著君子內心深處的東西,演奏中不僅表現出了氣質和精神,而且很有些中國藝術形式上獨有的大寫意的味道。2號選手趙曉霞的一曲《流水》,更是表演的淋漓盡致。從精神、神態,到音樂,氣韻昂然。一曲終了,懸指靜待余音散去。不僅形象與古琴和諧一致,而且品味高雅,完全是人琴合一的狀態。
5號選手王譯茁,是青年組里年紀最小的選手。其實,她是因為生日超出了少年組兩天,只好報名參加青年組的。雖然年紀小,但在演奏和舞臺表現力上毫不遜色。
來自越南的揚琴選手阮氏秋水和來自馬來西亞的古箏選手張云翔也有非常出色的表演。
所有選手的高水平表演,讓第一次參加央視民族器樂大賽的現場嘉賓付林老師既意外又興奮。付林老師表示,第二場吹管組決賽中嗩吶等樂器屬于民俗類,而彈撥類樂器更高雅化。這些選手年紀不大,但在多年的練習中,從呼吸到氣質,長時間的專心于琴的演奏,很出色。這些選手形象、氣質、專業俱佳,應該是各個演出單位來爭搶著簽約的。
“音配畫”選手出色表演難住評委
4號選手是演奏古箏的蘇暢,在音配畫環節的即興演出中,出色的即興表演給接下來做現場示范的表演家除了難題。
蘇暢的現場表演,被評論席嘉賓著名作曲家付林老先生稱贊是很“大成”。在音配畫環節,選手要為電影《虎口脫險》中公路追逐部分配音。畫面中有用南瓜砸摩托車沖出公路落入池塘的鏡頭,還有三輪摩托車撞到電線桿分成兩半等滑稽搞笑的鏡頭。選手充分發揮古箏的技巧,將東西方差異很大的幽默感,通過中國傳統民樂古箏展現的近乎完美,贏得現場觀眾的不斷歡呼。出色的演奏也表現出選手本人的情趣和綜合素質。評委給予“音配畫”環節最出色的選手之一的極高評價。
而緊接著的評委示范環節,古箏表演家王中山老師被要求對相同的畫面做即興演奏。在表演之前,表示很有壓力。雖然女選手聰慧靈巧的表演贏得無數喝彩,但表演家大氣磅礴的演奏,還是更勝一籌。
唯美民樂打動學前幼童
彈撥類中青組決賽,參賽的12名選手,除了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出場的是男生以外,剩下的十位均是清秀可愛的女性選手。所有選手的整體形象、氣質包裝的非常好,舞臺上表演時的投入奔放與淡定從容也把握的非常出色。
最有趣的環節是,評委在評價選手時,先講了一段題外話。評委趙易山說:“每次到選手音配畫環節播放視頻時,身后就有一個年紀很小的小朋友的笑聲。但在鏡頭里播放鷹抓魚、獵豹捕食,笑聲就沒有了。雖然小朋友的笑聲在干擾我,但非常可愛。這證明美好的音樂能打動任何人。民樂的最好表達手法,就是用好的音樂打動所有人。”
現場主持人還特意讓攝影師給了這個可愛的小朋友一個鏡頭,讓大家看到,這個被民樂打動的小朋友原來是一個學齡前的幼童。
付林提出弘揚民樂三三制
在整場不亞于正規表演的大賽結束之后,作為評論席嘉賓的付林老師,為民樂未來的發展和擴充提出了非常中肯的“三三制”原則。
對于民族音樂本身,第一要近親包容,將好的東西融合起來發展。第二要遠親兼并,多元化吸收。第三要非親學習,向不屬于同一門類的其他器樂學習借鑒。
而真正實際帶動民族音樂發展的,有三類人。一類是教師群體,應該更認真、全面的培養出更多人才。除了培養專業之外,還要加強多方面素質的培養。一類是作曲家,要多為民樂創作好的作品。第三類是文化產業的經紀人,應該為推廣和發揚民族音樂多做一些努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