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聲。" 平生第一次聽到塤古樸悠遠哀婉的聲音是在陰育鋒的陶塤工作室里。不走近這里,我根本就不會知道,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還有人將近乎于絕響的古塤制作得如此精美絕倫、演奏得如此曠古凄婉。
塤,是目前中國發現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用陶土燒制而成,又稱陶塤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塤是一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醇厚,同古人說話時慣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所以,塤特別受到古人的推崇。但近百年來,由于我國內憂外患,加上樂器本身的局限性,塤幾乎近于絕響。解放以來,隨著音樂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塤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發展,被業內人士稱贊 “是能夠發出奇妙聲音的音樂瓶”。
陰育鋒就是當今社會里為數不多的專業塤制作者之一。提起塤,陰育鋒的話便多了起來。在他的制塤工作室我們看到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塤,有的已經調試好了音調,有的只是半成品。陰育鋒告訴我們,現在塤的經營很慘淡,因為專業塤需求量太少,加之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樂器了解不多,寧愿去選擇簫和笛子也不愿選擇塤。現在市面上出售的塤大多都是工藝塤,外觀好看,卻沒有音準,只能拿來當擺設。
陰育鋒從小就受到音樂的熏陶,身為音樂教師的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父親不讓學音樂,因為在文革那個時代,從事文藝工作的人遭遇都不怎么好,他讓我學了理工科,畢業后被分配到藥廠工作。”陰育鋒笑著說。在藥廠的時候他參加了廠樂隊,音樂一直做為興趣愛好伴隨著他。89年其父開始研究古塤,在91年北京舉行的全國第四屆自制教具評展會上父親的塤獲得了二等獎,陰育鋒一直也對古塤有著濃厚的興趣,95年下崗以后就隨父學習制塤,并開始在西安做塤的推廣工作,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塤在西安很快就普及了起來,可是,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很多制作陶器的人,也加入到做塤這個行當里來了,因為這些人都不懂得音樂,做出來的都是只有塤的外形,而沒有任何樂器屬性的工藝塤。現在在西安的很多旅游景點,都充斥著這樣的塤,每當看到很多真真正正愛塤的朋友花了大價錢,買到卻是幾乎一錢不值的工藝塤,陰育鋒就非常難過。
在陰育鋒的工作室里,陳列著各種各樣塤,他一一向我們介紹各種塤的來歷和演奏技巧。他說“塤無定制”,在塤的發展過程中其形狀也在不斷變化,只要能夠演奏出動聽的旋律,塤的形狀并不重要。他指著陳列架上的塤向我們介紹:“這叫牛頭塤,別看它不好看,但音色卻非常理想;這是圓塤,最常見的塤。它仿照的是故宮博物館里陳放的清朝古塤,外型好看,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標準,這是扁塤、這是直筒塤……”在陰育鋒心里,塤屬于遙遠的半坡,他說,每當演奏塤的時候,就感覺自己是一個半坡時代的小伙子,在向自己心愛的姑娘,訴說著那穿越了6000年的思念。
陰育鋒成立的陰氏陶塤工作室集制作演奏古塤于一身,以網上銷售的方式經營著,在古樂制作行業里很知名,經常有不少古塤愛好者募名前來與之交流溝通。在我們采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告訴我們,一個好的制塤人應該是既要懂得制陶也要懂得調音的人,但這樣的人是極少的,所以塤的發展就很緩慢,在歷史上經常出現斷層。民樂淪落到現在的狀態他感到很悲哀,我們是文化悠久的國家,但偏偏真正推崇傳統文化的卻不是我們,在新加坡,香港,臺灣,對華夏傳統文化的推崇,是遠遠超過大陸的。再加上現在以愛好古樂為幌子,素質低下的人太多了,借著推廣傳統文化的名義,干一些人所不齒的事情。陰育鋒說,真正愛塤的人都是好人,就像塤的氣質一樣,沉穩、幽雅、沁入人心。
塤,是目前中國發現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用陶土燒制而成,又稱陶塤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塤是一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醇厚,同古人說話時慣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所以,塤特別受到古人的推崇。但近百年來,由于我國內憂外患,加上樂器本身的局限性,塤幾乎近于絕響。解放以來,隨著音樂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塤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發展,被業內人士稱贊 “是能夠發出奇妙聲音的音樂瓶”。
陰育鋒就是當今社會里為數不多的專業塤制作者之一。提起塤,陰育鋒的話便多了起來。在他的制塤工作室我們看到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塤,有的已經調試好了音調,有的只是半成品。陰育鋒告訴我們,現在塤的經營很慘淡,因為專業塤需求量太少,加之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樂器了解不多,寧愿去選擇簫和笛子也不愿選擇塤。現在市面上出售的塤大多都是工藝塤,外觀好看,卻沒有音準,只能拿來當擺設。
陰育鋒從小就受到音樂的熏陶,身為音樂教師的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父親不讓學音樂,因為在文革那個時代,從事文藝工作的人遭遇都不怎么好,他讓我學了理工科,畢業后被分配到藥廠工作。”陰育鋒笑著說。在藥廠的時候他參加了廠樂隊,音樂一直做為興趣愛好伴隨著他。89年其父開始研究古塤,在91年北京舉行的全國第四屆自制教具評展會上父親的塤獲得了二等獎,陰育鋒一直也對古塤有著濃厚的興趣,95年下崗以后就隨父學習制塤,并開始在西安做塤的推廣工作,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塤在西安很快就普及了起來,可是,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很多制作陶器的人,也加入到做塤這個行當里來了,因為這些人都不懂得音樂,做出來的都是只有塤的外形,而沒有任何樂器屬性的工藝塤。現在在西安的很多旅游景點,都充斥著這樣的塤,每當看到很多真真正正愛塤的朋友花了大價錢,買到卻是幾乎一錢不值的工藝塤,陰育鋒就非常難過。
在陰育鋒的工作室里,陳列著各種各樣塤,他一一向我們介紹各種塤的來歷和演奏技巧。他說“塤無定制”,在塤的發展過程中其形狀也在不斷變化,只要能夠演奏出動聽的旋律,塤的形狀并不重要。他指著陳列架上的塤向我們介紹:“這叫牛頭塤,別看它不好看,但音色卻非常理想;這是圓塤,最常見的塤。它仿照的是故宮博物館里陳放的清朝古塤,外型好看,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標準,這是扁塤、這是直筒塤……”在陰育鋒心里,塤屬于遙遠的半坡,他說,每當演奏塤的時候,就感覺自己是一個半坡時代的小伙子,在向自己心愛的姑娘,訴說著那穿越了6000年的思念。
陰育鋒成立的陰氏陶塤工作室集制作演奏古塤于一身,以網上銷售的方式經營著,在古樂制作行業里很知名,經常有不少古塤愛好者募名前來與之交流溝通。在我們采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告訴我們,一個好的制塤人應該是既要懂得制陶也要懂得調音的人,但這樣的人是極少的,所以塤的發展就很緩慢,在歷史上經常出現斷層。民樂淪落到現在的狀態他感到很悲哀,我們是文化悠久的國家,但偏偏真正推崇傳統文化的卻不是我們,在新加坡,香港,臺灣,對華夏傳統文化的推崇,是遠遠超過大陸的。再加上現在以愛好古樂為幌子,素質低下的人太多了,借著推廣傳統文化的名義,干一些人所不齒的事情。陰育鋒說,真正愛塤的人都是好人,就像塤的氣質一樣,沉穩、幽雅、沁入人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