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于北宋時期的大型說唱形式。為汴京(今開封)勾欄藝人山西澤州(今晉城)孔三傳所創。諸宮調表演的是情節曲折復雜的長篇故事,有說有唱,與之相配合的音樂是由多種宮調構成的多種曲牌聯綴形式。一個宮調組成一個套曲,整個諸宮調的表演是由若干個不同宮調的套曲完成的,體現了多調性的運用,諸宮調因此特點而得名。
22、郭沔
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杰出琴家,古琴浙派創始人之一。創作的琴曲有《瀟湘水云》、《泛滄浪》存世。大曲《秋鴻》和《飛鳴吟》亦傳為是他的作品。其代表作《瀟湘水云》為歷代琴家所推崇。
23、陽關三疊
唐代歌曲,唐人據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原詩入樂,初名《渭城曲》,之后有《陽關》、《陽關曲》之稱,因當時有三疊的唱法,又稱《陽關三疊》,唐代原曲已失傳。今存同名明清琴歌多種,詞和曲多有不同,流傳最廣的譜本是清同治三年(1864)張鶴編的《琴學入門》,所載該曲是源于16世紀初在長江下游一帶盛行的江派琴曲。
24、四大聲腔
是指產生于宋元時期的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和昆山腔。元明時期四大聲腔各自傳播于各地,在明代成為傳奇的主要聲腔。清初,有南昆(昆山腔)、北弋(京腔)、東柳(柳子戲)、西邦(梆子腔)流行于乾隆年間(1736-1795),亦稱四大聲腔。
25、纏達
北宋藝術歌曲唱賺中的一種曲式結構。也被廣泛用于說唱、歌舞和戲曲中。是在引子后面接連兩個曲調循環相間若干次,然后接以尾聲。即《都城紀勝》所記:“引子后只以兩腔互迎,循環間用者為纏達。”這種形式是從一種稱作轉踏(一作傳踏)的歌舞表演轉化來的,故纏達也稱轉踏、傳踏。
26、神奇秘譜
古琴曲譜,朱權撰輯,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書,分上中下三卷。朱權稱上卷16曲(實為15首琴曲和1首調意)為“太古神品……乃太古之操,昔人不傳之秘。”收有《廣陵散》、《高山》等唐宋或更早時期的古曲,其譜式保留有早期減字譜形態特征;中下兩卷收琴曲34首,調意14首,朱權稱之為“霞外神品”,所收多是宋元間流傳的琴曲,如《忘機》、《瀟湘水云》等。該譜的解題對琴曲源流、表現內容和藝術特點作了較詳的說明,有重要史料價值,為后世所仿效。
27、《樂律全書》
明朱載鄭1536-1611)撰。匯集了自撰的樂學、律學、算學、歷學、舞學及樂譜、舞譜等十四種著作,于萬歷
34年(1606)編定的一套學術全集。他首創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的科學理論和計算成果,即見于《樂律全書》中的四部著作:《律歷融通》(1581)、《律學新說》(1584)、《律呂精義》(1596)、《算學新說》(1603)。
28、《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
簡稱《九宮大成》。清乾隆六年(1741)莊親王允祿奉旨主持律呂正義館期間,組織宮廷樂工周祥玉、鄒金生、徐興華、王文祿、徐應隆、朱廷H等人及大批民間藝人分別審音訂譜,于乾隆十一年(1746)編篡成書。全書82卷,記錄了南曲曲牌1513個,北曲曲牌581個,連同變體共4466個曲調。選用唐宋詩詞、金元諸宮調、宋元南戲、雜劇、散曲及明清傳奇等各種文體唱詞。按南曲的引曲、正曲、集曲和北曲的只曲、套曲分類。分別正字、襯字,并注明工尺、板眼、句讀和韻格。是集南北曲最豐富的曲譜,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29、《弦索備考》
器樂合奏曲譜,清明誼(榮齋)編,嘉慶十九年(1814)編成,全書六卷,未經刊刻,今存抄本。收有以弦索樂器為主的合奏曲十三套。俗稱《弦索十三套》。用工尺譜記寫。其中《十六板》一曲獨具特色,編有總譜和六個聲部的分譜,即琵琶、弦子、胡琴、箏四種樂器和“工尺”、“八板”。所謂“工尺”是《十六板》的原始譜,不經裝飾的《十六板》主旋律,“八板”即流行全國的《八板》曲譜。編者注明::“十三套內,此套最難,皆因字音交錯強讓之妙。”“交錯”即旋律的參差多變;“強讓”是旋律的分頭進行,實際是有意地運用了對位法。
30、(華氏)《琵琶譜》
華文彬(秋蘋)、華文桂(子同)等編訂,亦稱《華秋蘋琵琶譜》、《華氏譜》。上、中、下三卷,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初刻。卷上為直隸王君錫所傳北派14曲;中下卷為浙江陳牧夫所傳南派54曲。用工尺譜點板記寫,旁注指法。華秋蘋參照琴用減字譜法規范并制訂了琵琶指法符號,為琵琶曲的記寫、編訂奠定了基礎。《華氏譜》是我國第一部刊刻的琵琶曲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