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浙江臨安昌化家門口的小溪前,凝望巍巍南屏山,何育民的思緒好像和著音樂的節拍在飛揚。五十年了,他每到一個地方,就竭力點燃一方民樂之火。至今,經他手創辦的民樂隊已達11支。
打蛇剝皮 自制第一把二胡
今年70出頭的何育民,出生在廣東興寧縣的一個小山村。11歲那年,一次放學回家途中,他被一家中藥鋪里飄出來的美妙聲音所吸引,走進一看,原來是幾個老中醫在演奏廣東音樂。那怡然自得的超然情趣讓倚著門框的小育民陶醉了,回家已是伸手不見五指。
從那時起,何育民開始盼著自己有一把二胡,有一支笛子,讓自己也擁有那美妙的樂聲。但因家境貧寒,父母沒錢供他購買樂器,他便邀上小伙伴上山砍竹子做琴弓和笛子,砍硬木做琴桿,還冒險到深山打蛇剝皮做琴筒……終于,他有了一把屬于自己的二胡,雖然簡單粗糙,但能拉出好聽的聲音。如今,在老人家里,這種自己手工制作的二胡還有很多。經過兩年的刻苦自學,小育民基本上學會了吹笛子、拉二胡、彈秦琴,成了左鄰右舍眼里“聰明的小樂手”。
帶班之道 用琴聲團結調皮大王
1956年,何育民考進了建德師范學校,入學不久,班主任錢大同發現他是個音樂人才,于是安排他當班級文娛委員。何育民不但教唱歌曲而且還教樂理,并鼓勵每位同學學會演奏一種樂器。在此基礎上,創辦了平生第一支民樂隊――火炬國樂隊。
畢業以后,何育民被分配到桐廬城關小學任教,擔任班主任。初來乍到,沒有班級管理經驗的他經常遭到調皮學生的捉弄。
在一次家訪中,當他得知一位班干部想學吹笛子時,不由心中一喜“機會來了”。何育民抽空教他吹笛,在班內組織笛子興趣小組,還在班里成立合唱隊,通過音樂將這群小搗蛋鬼全部拉攏到了自己身邊。很快,班干部聽從指揮了,班風也好轉了,年底亂班一躍成為先進班,何育民也被評為“先進班主任”。
在桐廬工作3年間,領導安排何育民先后作過8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介紹,他的帶班經驗是:用音樂去陶冶學生們的情操,用琴聲、歌聲去團結同學。
桃李芬芳
愛樂的孩子越來越多
1972年1月,何育民被調至昌化中學擔任專職音樂教師,在這里,他如魚得水,一到學校就開始大量制作樂器,成立昌中民樂隊。到1976年,樂隊頗具規模,人數多達46人。
何育民不但給學校贏得了榮譽,還為社會培養了不少音樂人才,為昌化地區各鄉鎮培養了多名文藝骨干,為臨安越劇團輸送了4名演奏員。
1978年秋,因恢復高考,昌中缺少地理教師,何育民應學校需要改行從教地理。1995年,高中恢復音樂課,他重新走上音樂講臺,第一堂課就號召學生“摘掉音盲帽子上大學”,激起了學生學習簡譜知識的熱情。他在課堂上介紹并演奏了揚琴、竹笛、二胡等民族樂器。一曲《二泉映月》,更使不少學生產生學民樂的興趣。之后,他不顧年邁體衰毅然重辦昌中民樂隊。
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修復自制樂器,把自己的房間當作隊員的練習場地。經兩年的艱苦培訓,奇跡出現了:樂隊參賽屢屢獲獎,11位民樂骨干沒有因學民樂影響學業,全部考進大學,6名上了重點。
放飛夢想
70歲有了第11支樂隊
1996年何育民從昌化中學退休。身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浙江省音協二胡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的他,不甘心在家里“享清福”,決心繼續實現夢想――在昌化地區普及民樂。
1997年春,他帶著一批經過修復的二胡等自制的樂器,捐贈5000多元購買的3臺揚琴到昌化鎮小開展民樂培訓,開始了創辦天目藝校的艱苦歷程。2000年,學員人數增至100多人。
2006年10月23日,是何育民70周歲生日,這一天他又產生一個新的打算――到龍崗小學去普及民樂活動,他一個月內7次奔赴龍崗,在龍崗小學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他一生中第11支民樂隊。
打蛇剝皮 自制第一把二胡
今年70出頭的何育民,出生在廣東興寧縣的一個小山村。11歲那年,一次放學回家途中,他被一家中藥鋪里飄出來的美妙聲音所吸引,走進一看,原來是幾個老中醫在演奏廣東音樂。那怡然自得的超然情趣讓倚著門框的小育民陶醉了,回家已是伸手不見五指。
從那時起,何育民開始盼著自己有一把二胡,有一支笛子,讓自己也擁有那美妙的樂聲。但因家境貧寒,父母沒錢供他購買樂器,他便邀上小伙伴上山砍竹子做琴弓和笛子,砍硬木做琴桿,還冒險到深山打蛇剝皮做琴筒……終于,他有了一把屬于自己的二胡,雖然簡單粗糙,但能拉出好聽的聲音。如今,在老人家里,這種自己手工制作的二胡還有很多。經過兩年的刻苦自學,小育民基本上學會了吹笛子、拉二胡、彈秦琴,成了左鄰右舍眼里“聰明的小樂手”。
帶班之道 用琴聲團結調皮大王
1956年,何育民考進了建德師范學校,入學不久,班主任錢大同發現他是個音樂人才,于是安排他當班級文娛委員。何育民不但教唱歌曲而且還教樂理,并鼓勵每位同學學會演奏一種樂器。在此基礎上,創辦了平生第一支民樂隊――火炬國樂隊。
畢業以后,何育民被分配到桐廬城關小學任教,擔任班主任。初來乍到,沒有班級管理經驗的他經常遭到調皮學生的捉弄。
在一次家訪中,當他得知一位班干部想學吹笛子時,不由心中一喜“機會來了”。何育民抽空教他吹笛,在班內組織笛子興趣小組,還在班里成立合唱隊,通過音樂將這群小搗蛋鬼全部拉攏到了自己身邊。很快,班干部聽從指揮了,班風也好轉了,年底亂班一躍成為先進班,何育民也被評為“先進班主任”。
在桐廬工作3年間,領導安排何育民先后作過8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介紹,他的帶班經驗是:用音樂去陶冶學生們的情操,用琴聲、歌聲去團結同學。
桃李芬芳
愛樂的孩子越來越多
1972年1月,何育民被調至昌化中學擔任專職音樂教師,在這里,他如魚得水,一到學校就開始大量制作樂器,成立昌中民樂隊。到1976年,樂隊頗具規模,人數多達46人。
何育民不但給學校贏得了榮譽,還為社會培養了不少音樂人才,為昌化地區各鄉鎮培養了多名文藝骨干,為臨安越劇團輸送了4名演奏員。
1978年秋,因恢復高考,昌中缺少地理教師,何育民應學校需要改行從教地理。1995年,高中恢復音樂課,他重新走上音樂講臺,第一堂課就號召學生“摘掉音盲帽子上大學”,激起了學生學習簡譜知識的熱情。他在課堂上介紹并演奏了揚琴、竹笛、二胡等民族樂器。一曲《二泉映月》,更使不少學生產生學民樂的興趣。之后,他不顧年邁體衰毅然重辦昌中民樂隊。
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修復自制樂器,把自己的房間當作隊員的練習場地。經兩年的艱苦培訓,奇跡出現了:樂隊參賽屢屢獲獎,11位民樂骨干沒有因學民樂影響學業,全部考進大學,6名上了重點。
放飛夢想
70歲有了第11支樂隊
1996年何育民從昌化中學退休。身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浙江省音協二胡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的他,不甘心在家里“享清福”,決心繼續實現夢想――在昌化地區普及民樂。
1997年春,他帶著一批經過修復的二胡等自制的樂器,捐贈5000多元購買的3臺揚琴到昌化鎮小開展民樂培訓,開始了創辦天目藝校的艱苦歷程。2000年,學員人數增至100多人。
2006年10月23日,是何育民70周歲生日,這一天他又產生一個新的打算――到龍崗小學去普及民樂活動,他一個月內7次奔赴龍崗,在龍崗小學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他一生中第11支民樂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