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第3個音樂季在北京音樂廳拉開序幕。廣播民族樂團自2005年4月推出民樂音樂季系列演以來,得到了專人人士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據中國廣播藝術團副團長艾力群介紹:在今年的音樂季中,樂團將繼續延續往年的做法,平均每月舉辦一場音樂會,力邀優秀演奏家、指揮家和作曲家加盟,強強結合,力求演奏風格更為豐富、演奏曲目選材更加多樣、作品內涵的表現上更有力度。同時,還將在原創新作品的演出上進行更多嘗試。
民樂作品與古典交響樂作品不同,本身數目就有限,可以用作交響樂隊演奏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作為第一家開創民樂音樂季的樂團,演出的曲目自然成為了廣大觀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據悉,繼去年演出季推出音樂家中國作品專場得到良好反響之后,今年的演出季將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策劃,趙季平、譚盾、郭文景等一批優秀作曲家的中國作品都有機會與觀眾見面。而不同聲部樂器的獨奏、合奏專場,也將成為新樂季的一種新嘗試。
為了讓音樂季產生更好的效果,讓更多觀眾欣賞到高水平的民族音樂演出,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還嘗試把音樂季的演出擴展到更多地區。繼1月成功赴日本五城市巡演之后,5月,樂團將赴捷克參加“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演出。隨后,他們還將在莫斯科參與俄羅斯“中國文化年”系列活動以及參加圣彼得堡建城304周年慶典活動。
當晚的演出,既是本次音樂季的首場演出,又是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赴東歐演出前的一次預演。當晚上演的所有曲目,都是即將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上亮相的曲目。為了符合東歐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口味,中國廣播民樂團對曲目作出了精心編排,整臺音樂會優美舒展,盡顯中國神韻。
音樂會以徐昌俊的《龍舞》開場。該作品是為大型民族管弦樂隊而作的民樂合奏作品,氣勢宏大,民族味道濃郁,作品賦予打擊樂很重要的作用,很好的烘托出節日喜慶氣氛,使得一開場就掀起了一個小高潮。隨后上演的是譚盾的《西北組曲》,該作品較為明顯的體現出了“譚氏風格”,將人聲與演奏結合運用,使作品更富于民間祭祀風格。吳華作曲、張大森編配的《夜深沉》由樂團首席姜克美擔任京胡獨奏,這也是此次赴布拉格之春音樂節唯一的一個獨奏曲目,作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中國古代女性典雅溫柔、英姿颯爽的美麗形象。何訓田作曲的《達勃河隨想曲》,劉鐵山、茅沅作曲、彭修文改編的《瑤族舞曲》共同完成了上半場的演出。
下半場由劉文金的《十面埋伏》開場,彭修文的《流水操》以及劉長遠的《抒情變奏曲》,共同組成了下半場的演出。《十面埋伏》作為觀眾比較熟悉的作品,樂隊依舊演奏出了新意。以古琴曲《流水》為素材的《流水操》仿佛一直在訴說、在感嘆。《抒情變奏曲》雖然開頭稍許哀傷,但二、三樂章的歡快、激昂,依舊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心。整常音樂會耗時近兩個半小時,雖然有些偏長,但經典的曲目和精彩的表演完全將觀眾吸引。
與以往出訪不同,此次中廣播民族樂團為東歐觀眾帶去的是一支近百人的全編制大型民族管弦樂團。據有著7次維也納金色大廳指揮經驗的樂團藝術總監彭家鵬介紹:“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上從未有過如此大陣容的中國民樂團,這就對我們的演奏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樂團在經過了人員整合之后,下一步就是進行業務整合。我們將在巡演回國之后,進行一年一度的‘拉簾’業務考核。加強業務要求也是為了進一步推動樂團前進。”中國廣播藝術團黨委書記王書偉也表示,加大對廣播民樂團的投入、提高對樂團的要求,也是為了能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去。“我們不是為了一場音樂會,而是為了更好地推動民樂事業。雖然在前進的過程中會有批評,但是我們愿意接受批評,相信批評會加速我們的進步。”
民樂作品與古典交響樂作品不同,本身數目就有限,可以用作交響樂隊演奏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作為第一家開創民樂音樂季的樂團,演出的曲目自然成為了廣大觀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據悉,繼去年演出季推出音樂家中國作品專場得到良好反響之后,今年的演出季將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策劃,趙季平、譚盾、郭文景等一批優秀作曲家的中國作品都有機會與觀眾見面。而不同聲部樂器的獨奏、合奏專場,也將成為新樂季的一種新嘗試。
為了讓音樂季產生更好的效果,讓更多觀眾欣賞到高水平的民族音樂演出,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還嘗試把音樂季的演出擴展到更多地區。繼1月成功赴日本五城市巡演之后,5月,樂團將赴捷克參加“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演出。隨后,他們還將在莫斯科參與俄羅斯“中國文化年”系列活動以及參加圣彼得堡建城304周年慶典活動。
當晚的演出,既是本次音樂季的首場演出,又是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赴東歐演出前的一次預演。當晚上演的所有曲目,都是即將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上亮相的曲目。為了符合東歐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口味,中國廣播民樂團對曲目作出了精心編排,整臺音樂會優美舒展,盡顯中國神韻。
音樂會以徐昌俊的《龍舞》開場。該作品是為大型民族管弦樂隊而作的民樂合奏作品,氣勢宏大,民族味道濃郁,作品賦予打擊樂很重要的作用,很好的烘托出節日喜慶氣氛,使得一開場就掀起了一個小高潮。隨后上演的是譚盾的《西北組曲》,該作品較為明顯的體現出了“譚氏風格”,將人聲與演奏結合運用,使作品更富于民間祭祀風格。吳華作曲、張大森編配的《夜深沉》由樂團首席姜克美擔任京胡獨奏,這也是此次赴布拉格之春音樂節唯一的一個獨奏曲目,作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中國古代女性典雅溫柔、英姿颯爽的美麗形象。何訓田作曲的《達勃河隨想曲》,劉鐵山、茅沅作曲、彭修文改編的《瑤族舞曲》共同完成了上半場的演出。
下半場由劉文金的《十面埋伏》開場,彭修文的《流水操》以及劉長遠的《抒情變奏曲》,共同組成了下半場的演出。《十面埋伏》作為觀眾比較熟悉的作品,樂隊依舊演奏出了新意。以古琴曲《流水》為素材的《流水操》仿佛一直在訴說、在感嘆。《抒情變奏曲》雖然開頭稍許哀傷,但二、三樂章的歡快、激昂,依舊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心。整常音樂會耗時近兩個半小時,雖然有些偏長,但經典的曲目和精彩的表演完全將觀眾吸引。
與以往出訪不同,此次中廣播民族樂團為東歐觀眾帶去的是一支近百人的全編制大型民族管弦樂團。據有著7次維也納金色大廳指揮經驗的樂團藝術總監彭家鵬介紹:“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上從未有過如此大陣容的中國民樂團,這就對我們的演奏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樂團在經過了人員整合之后,下一步就是進行業務整合。我們將在巡演回國之后,進行一年一度的‘拉簾’業務考核。加強業務要求也是為了進一步推動樂團前進。”中國廣播藝術團黨委書記王書偉也表示,加大對廣播民樂團的投入、提高對樂團的要求,也是為了能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去。“我們不是為了一場音樂會,而是為了更好地推動民樂事業。雖然在前進的過程中會有批評,但是我們愿意接受批評,相信批評會加速我們的進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