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音樂組織“半度”的存在方式
半度,一個民間音樂組織,每周六,他們都在蘇州河畔為那些喜愛民樂的人們進行免費演出,平日里錄制自己的唱片,偶爾到黔東南采風。
早報記者安婧實習生陳伊萌
喧鬧的莫干山50號,藝術家扎堆兒,清雅古樸的“半度雨棚”在其中獨樹一幟。一排排青藤椅,斑駁的老墻面,唱片架下擺放著古琴、古箏供大家把玩。每周六,民樂愛好者們都習慣來這里坐坐,靜聽行云流水。老生、青衣、琴師出演的京劇品賞演奏會、上海九派琴院舉行的雅集、農歷端午節晚上舉辦的“端午評彈夜”……半度演奏會堅持舉辦了80多期,將中國傳統曲藝、民樂悉數盡數。
三年前,半度成立。有人斷言它活不過兩年。理由是,半度不是在搞公司,是在搞公益事業。免門票的演奏會,到去往黔東南錄制苗樂,再到今天的半度室內樂團,沒有一個是能賺到錢的買賣。但3年后的今天,半度一路磕磕碰碰但卻踏踏實實地走過來了。
“我們不僅沒死,還要一如既往這么執拗的走下去。今明兩年的采風計劃是再錄一張苗樂,秦腔,南音,而且越整越大伐,為啥,因為有各路英雄好漢的鼎力相助。”半度老板劉星說。
前年3月,半度號召成員采風,一路顛簸來到位于貴州的苗族居住區――巫交村,進而發起對當地兒童的愛心捐助計劃。與此同時,他們還在當地采集錄制那些原生態民歌,不假一絲改動地將其保存。
去年,半度室內樂團成立,7位成員主要演奏老板劉星的現代室內樂作品。今后還將改編部分優秀傳統曲目和西方古典音樂經典曲目。
半度特別設計的論壇在每次演出之前都把行將上演的文藝形式做詳盡的介紹分解。大家伙在論壇上發表感想、提問交流,呼朋喚友,相約再去觀演(來的人越來越多,門票都必須提前預約。)觀賞品評民樂的圈子慢慢地建立起來,其意義遠大于一場商業性的民樂會。半度雨棚50期紀念音樂會的宣傳冊上寫著:“我們,古老但不那么純正。”
藝術絕不能和時尚沾邊
雖說半度在圈里小有名氣,但“老板”劉星的簡歷極簡單:“1962年生,1982年畢業,1984年下崗。”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之后毅然脫離常規演藝體系,“像我這樣的人需要一定的自由和空間”。
“以前喜歡這里的環境,現在不喜歡了。從前大家都是在些舊廠房里做藝術,現在開滿酒吧,藝術絕不能和時尚沾邊。”眼前的劉星雖不是傳說中的朋克發型,但語言還是憤憤的,“藝術圈,才氣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態,心不誠什么也做不好。”
劉星幾乎與外界沒什么聯系,他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著作權協會和教學生。他總是以一種孤傲冷靜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他的音樂語言聽起來傳統、又和傳統民樂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最明顯的一點,在自然樂器之中加了MIDI電聲。自信的他并不覺得這是對傳統民樂的“破壞性重建”:“我提供了新的音響和語言方式,滿足了不同人的需要。”
以彈撥樂為主截然不同
“現在藝術圈表面上非常浮躁,但浮躁之下潛動著某種力量――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創作――藝術沒有門檻,而更強調個人的真實感受,很多自稱藝術家的非專業者投入到創作中來,相反,那些‘學專業’出來的人為追求利益卻常常在渾水摸魚。”劉星說。
中國民樂以前沒有大樂隊,以獨奏為主,近年來開始效仿西方,在江南絲竹的編制上擴展成大樂隊。“要想和西方不同,不失掉自己的特色,最該做的是改編制。”劉星說,“現在的民樂隊主要是以二胡這樣的弦樂為主,容易和以小提琴為主體的西方交響樂隊相似。如果改為以彈撥樂為主,比如用已有3000年歷史的古琴和2000年歷史的中阮來表現,那就是截然不同的感覺。”
半度,一個民間音樂組織,每周六,他們都在蘇州河畔為那些喜愛民樂的人們進行免費演出,平日里錄制自己的唱片,偶爾到黔東南采風。
早報記者安婧實習生陳伊萌
喧鬧的莫干山50號,藝術家扎堆兒,清雅古樸的“半度雨棚”在其中獨樹一幟。一排排青藤椅,斑駁的老墻面,唱片架下擺放著古琴、古箏供大家把玩。每周六,民樂愛好者們都習慣來這里坐坐,靜聽行云流水。老生、青衣、琴師出演的京劇品賞演奏會、上海九派琴院舉行的雅集、農歷端午節晚上舉辦的“端午評彈夜”……半度演奏會堅持舉辦了80多期,將中國傳統曲藝、民樂悉數盡數。
三年前,半度成立。有人斷言它活不過兩年。理由是,半度不是在搞公司,是在搞公益事業。免門票的演奏會,到去往黔東南錄制苗樂,再到今天的半度室內樂團,沒有一個是能賺到錢的買賣。但3年后的今天,半度一路磕磕碰碰但卻踏踏實實地走過來了。
“我們不僅沒死,還要一如既往這么執拗的走下去。今明兩年的采風計劃是再錄一張苗樂,秦腔,南音,而且越整越大伐,為啥,因為有各路英雄好漢的鼎力相助。”半度老板劉星說。
前年3月,半度號召成員采風,一路顛簸來到位于貴州的苗族居住區――巫交村,進而發起對當地兒童的愛心捐助計劃。與此同時,他們還在當地采集錄制那些原生態民歌,不假一絲改動地將其保存。
去年,半度室內樂團成立,7位成員主要演奏老板劉星的現代室內樂作品。今后還將改編部分優秀傳統曲目和西方古典音樂經典曲目。
半度特別設計的論壇在每次演出之前都把行將上演的文藝形式做詳盡的介紹分解。大家伙在論壇上發表感想、提問交流,呼朋喚友,相約再去觀演(來的人越來越多,門票都必須提前預約。)觀賞品評民樂的圈子慢慢地建立起來,其意義遠大于一場商業性的民樂會。半度雨棚50期紀念音樂會的宣傳冊上寫著:“我們,古老但不那么純正。”
藝術絕不能和時尚沾邊
雖說半度在圈里小有名氣,但“老板”劉星的簡歷極簡單:“1962年生,1982年畢業,1984年下崗。”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之后毅然脫離常規演藝體系,“像我這樣的人需要一定的自由和空間”。
“以前喜歡這里的環境,現在不喜歡了。從前大家都是在些舊廠房里做藝術,現在開滿酒吧,藝術絕不能和時尚沾邊。”眼前的劉星雖不是傳說中的朋克發型,但語言還是憤憤的,“藝術圈,才氣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態,心不誠什么也做不好。”
劉星幾乎與外界沒什么聯系,他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著作權協會和教學生。他總是以一種孤傲冷靜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他的音樂語言聽起來傳統、又和傳統民樂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最明顯的一點,在自然樂器之中加了MIDI電聲。自信的他并不覺得這是對傳統民樂的“破壞性重建”:“我提供了新的音響和語言方式,滿足了不同人的需要。”
以彈撥樂為主截然不同
“現在藝術圈表面上非常浮躁,但浮躁之下潛動著某種力量――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創作――藝術沒有門檻,而更強調個人的真實感受,很多自稱藝術家的非專業者投入到創作中來,相反,那些‘學專業’出來的人為追求利益卻常常在渾水摸魚。”劉星說。
中國民樂以前沒有大樂隊,以獨奏為主,近年來開始效仿西方,在江南絲竹的編制上擴展成大樂隊。“要想和西方不同,不失掉自己的特色,最該做的是改編制。”劉星說,“現在的民樂隊主要是以二胡這樣的弦樂為主,容易和以小提琴為主體的西方交響樂隊相似。如果改為以彈撥樂為主,比如用已有3000年歷史的古琴和2000年歷史的中阮來表現,那就是截然不同的感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