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傳統(tǒng)音樂屬于東亞樂系,包括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類。大理自古有“妙香古國”之稱,可歸于宗教或與宗教信 仰活動有關的音樂,包括與道教信仰有關的“洞經(jīng)音樂”,巫師祭祀時唱的祭祀調,齋奶(女佛教徒)唱的“拜佛調”和“念經(jīng)調”等多種內(nèi)容?!岸唇?jīng)音樂”原是 一種祭奉道教“文昌梓潼帝君”誦講“洞經(jīng)”經(jīng)文時奏唱的祭祀音樂,由民間宗教性組織“洞經(jīng)會”表演,近年也常用于自娛或娛樂表演、喜慶節(jié)日等場合。這種音 樂形式在白族地區(qū)非常盛行,僅大理州活躍著的洞經(jīng)會就有340個;音樂包括人聲演唱的“經(jīng)腔”及由絲竹樂隊或打擊樂器演奏的“曲牌”,樂曲豐富,常見的有 [頌仙腔]、[咒章]、[甘州歌]、[江兒水]等。由于其風格古樸典雅,旋律流暢、莊重,洞經(jīng)音樂常被譽為音樂中的“活化石”。
大理也是歌舞 之鄉(xiāng),民間音樂豐富多彩,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各種民俗節(jié)日聯(lián)系密切。民歌是白族地區(qū)最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裁,包括山歌、小調、風俗歌和兒歌等幾種?!鞍變?nbsp;枯”是各年齡層次男女在野外或節(jié)日廟會場合對唱的一種白族山歌,一般用三弦伴奏、大嗓演唱,歌詞多用“三七七五,七七七五”式的“山花體”,音樂自由高 亢,具有鮮明的本族特色。各地的“白兒枯”有大理白族調、劍川白族調、洱源西山白族調等多種。除這種民族特征較強的山歌外,各地白族中也有一些融合其它民 族(如漢族、普米族等)音樂成份的山歌調,以及受漢族民歌影響較大的白族小調(家曲)。前者如鄧川漢調、大理漢調、甸南調等,音樂形式特征和風格等皆有別于“白兒枯”,并常用嗩吶或竹笛、月琴伴奏;后者類似于漢族小調,所唱內(nèi)容常與愛情無關故能在家中、街巷自由演唱,形式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曲調如《泥鰍調》《麻雀調》《栽秧調》等。
大理地區(qū)流傳的“大帛曲”(又稱“花柳曲”)是一種敘事性較強的民歌,常在每年農(nóng)歷四月間的民俗盛會“繞三靈” 活動中演唱,唱時有簡單裝扮和表演,音樂詼諧活潑,常用曲調有《出門調》《嘆五更》等。而在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左右,劍川地區(qū)的白族婦女中有“青姑娘祭” 的習俗,其時唱的成套民歌叫“青姑娘調”,曲調委婉抒情,兼有抒情和敘事的特點。另,民間喪葬儀式中唱的哭喪歌、送葬歌等,語言生動、曲調簡練的游戲歌、 哄娃娃調等,也都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
嗩吶和三弦是白族地區(qū)流傳最廣且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樂器。白族嗩吶高、中、低音三種,常用于婚喪嫁娶、年 節(jié)廟會和為歌舞或吹吹腔伴奏等,形式有獨奏、齊奏,也有與打擊樂器合奏的稱“吹打樂”;經(jīng)常演奏的樂曲有《栽秧調》《耍龍調》《大開門》《小開門》等。白族的三弦有大三弦、龍頭三弦和小三弦?guī)追N,可為民歌和大本曲伴奏或獨奏,獨奏樂曲的曲調往往來源于民歌旋律或大本曲曲牌等。
白族歌舞的歷史源 遠流長,據(jù)說唐代南詔王異牟尋就曾向唐皇室進獻過當?shù)氐拇笮蜆肺琛澳显t奉圣樂”。今白族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品種多樣,較具代表性的有載歌載舞形式的歌舞如“打 歌”、“繞三靈”、“霸王鞭”等,以及用嗩吶等樂器或洞經(jīng)音樂伴奏的樂舞如耍龍舞、耍獅舞或宗教舞等。前者的音樂以各地流傳的民歌曲調和吹吹腔等為主,節(jié)奏鮮明,歡快熱烈;后者常見的多為嗩吶或器樂曲牌。
受漢族文藝的諸多影響,白族人民在本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還創(chuàng)造出了頗具民族地方特色的說 唱和戲劇形式―――“大本曲”和“白劇”?!按蟊厩倍嗍且蝗酥鞒?、一人彈大三弦伴奏的形式,以往多用于年節(jié)及婚喪儀式等場合,曲目多根據(jù)漢族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改編,音樂屬于曲牌聯(lián)綴形式,并有“三腔九板十八調”之說。白劇約形成于清乾隆年間,最初是源于弋陽腔的“吹吹腔”,后大量吸收“大本曲”的唱腔 以豐富表現(xiàn)力,并在唱腔與伴奏音樂、表演程式、曲目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提高,目前在當?shù)匾寻l(fā)展成為一個深受群眾喜愛的少數(shù)民族劇種。
大理也是歌舞 之鄉(xiāng),民間音樂豐富多彩,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各種民俗節(jié)日聯(lián)系密切。民歌是白族地區(qū)最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裁,包括山歌、小調、風俗歌和兒歌等幾種?!鞍變?nbsp;枯”是各年齡層次男女在野外或節(jié)日廟會場合對唱的一種白族山歌,一般用三弦伴奏、大嗓演唱,歌詞多用“三七七五,七七七五”式的“山花體”,音樂自由高 亢,具有鮮明的本族特色。各地的“白兒枯”有大理白族調、劍川白族調、洱源西山白族調等多種。除這種民族特征較強的山歌外,各地白族中也有一些融合其它民 族(如漢族、普米族等)音樂成份的山歌調,以及受漢族民歌影響較大的白族小調(家曲)。前者如鄧川漢調、大理漢調、甸南調等,音樂形式特征和風格等皆有別于“白兒枯”,并常用嗩吶或竹笛、月琴伴奏;后者類似于漢族小調,所唱內(nèi)容常與愛情無關故能在家中、街巷自由演唱,形式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曲調如《泥鰍調》《麻雀調》《栽秧調》等。
大理地區(qū)流傳的“大帛曲”(又稱“花柳曲”)是一種敘事性較強的民歌,常在每年農(nóng)歷四月間的民俗盛會“繞三靈” 活動中演唱,唱時有簡單裝扮和表演,音樂詼諧活潑,常用曲調有《出門調》《嘆五更》等。而在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左右,劍川地區(qū)的白族婦女中有“青姑娘祭” 的習俗,其時唱的成套民歌叫“青姑娘調”,曲調委婉抒情,兼有抒情和敘事的特點。另,民間喪葬儀式中唱的哭喪歌、送葬歌等,語言生動、曲調簡練的游戲歌、 哄娃娃調等,也都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
嗩吶和三弦是白族地區(qū)流傳最廣且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樂器。白族嗩吶高、中、低音三種,常用于婚喪嫁娶、年 節(jié)廟會和為歌舞或吹吹腔伴奏等,形式有獨奏、齊奏,也有與打擊樂器合奏的稱“吹打樂”;經(jīng)常演奏的樂曲有《栽秧調》《耍龍調》《大開門》《小開門》等。白族的三弦有大三弦、龍頭三弦和小三弦?guī)追N,可為民歌和大本曲伴奏或獨奏,獨奏樂曲的曲調往往來源于民歌旋律或大本曲曲牌等。
白族歌舞的歷史源 遠流長,據(jù)說唐代南詔王異牟尋就曾向唐皇室進獻過當?shù)氐拇笮蜆肺琛澳显t奉圣樂”。今白族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品種多樣,較具代表性的有載歌載舞形式的歌舞如“打 歌”、“繞三靈”、“霸王鞭”等,以及用嗩吶等樂器或洞經(jīng)音樂伴奏的樂舞如耍龍舞、耍獅舞或宗教舞等。前者的音樂以各地流傳的民歌曲調和吹吹腔等為主,節(jié)奏鮮明,歡快熱烈;后者常見的多為嗩吶或器樂曲牌。
受漢族文藝的諸多影響,白族人民在本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還創(chuàng)造出了頗具民族地方特色的說 唱和戲劇形式―――“大本曲”和“白劇”?!按蟊厩倍嗍且蝗酥鞒?、一人彈大三弦伴奏的形式,以往多用于年節(jié)及婚喪儀式等場合,曲目多根據(jù)漢族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改編,音樂屬于曲牌聯(lián)綴形式,并有“三腔九板十八調”之說。白劇約形成于清乾隆年間,最初是源于弋陽腔的“吹吹腔”,后大量吸收“大本曲”的唱腔 以豐富表現(xiàn)力,并在唱腔與伴奏音樂、表演程式、曲目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提高,目前在當?shù)匾寻l(fā)展成為一個深受群眾喜愛的少數(shù)民族劇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