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記者來到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橋頭鎮南關村,規劃齊整的莊廓院、整潔的村容,令人贊嘆。推開南關村曲藝隊活動室的鐵門,爐膛里的火苗在歡快地跳躍著,滾燙的開水愉快地歌唱著。雪白的墻上,一張南關村曲藝隊活動時間安排表吸引了我,安排表上詳細地注明了每周一至周日,曲藝隊每天的排練劇種,足以看出組織者縝密的心思。
見記者來訪,村民們興致很高,他們從家里搬來了樂器,聚集到活動室。調弦、對音、練嗓,不一會兒,活動室里就樂聲陣陣。
劇團歷史逾百年
今年已75歲高齡的郭金順是南關村的原黨支書,更是村劇團的“唱把式”,他清亮的嗓音、婉轉的唱腔曾經是村民們記憶中的一道風景線。郭金順說,雖然有關村劇團的歷史記載很少,從他記事起,村中的長輩都在唱,照此推算,村里的劇團至少已有上百年歷史。
郭金順小時候就常跟著父輩學唱各種青海地方小戲,《張連賣布》《二瓜子要車》等等,他張口就來。那個年代,莊戶人家學戲根本沒有什么劇本,一代代地,大家都是全憑耳聽心記來學唱的。沒有表演場所,田間地頭就是他們的舞臺;沒有樂器,省吃儉用也能攢下一把二胡;沒有劇本,唱詞唱腔就默記在自己心中……一時間,南關村里人人都能亮幾嗓子,人人都能撥弄幾下琴弦。就這樣,在南關村,聽戲唱戲的老傳統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流傳了下來。
時光流逝,世事變遷。1966年起,由于歷史原因,南關村的業余劇團停止了演出,不僅過年過節時不見了劇團的身影,甚至平時大家連嘴里隨便哼唱都不敢了。然而村民們心里很清楚,終有一天,大家會扯開嗓子再痛痛快快地吼幾句。他們將對青海民間戲劇的熱愛深深地埋藏在內心深處。
新時代 “老”追求
郭生有是郭金順的兒子,長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對青海各種地方小戲很感興趣。從小學唱時,他那一招一式、一腔一調就有板有眼,分寸拿捏得很到位,悟性很強的他頗得父親真傳。如今他不僅是南關村里業余劇團的骨干,還活躍在橋頭鎮曲藝社、新城曲藝社。
改革開放后,村民富裕起來,由于世世代代唱戲的“老根”還在,大家就漸漸地動起了心思,茶余飯后三五人聚在一起,吹拉彈唱。可由于沒有固定活動場所,只能各家輪流做東,小打小鬧地唱幾出,編演的劇目也只有在春節時才有亮相的機會。12月2日,經多方籌資,南關村文化曲藝藝術隊成立了,村里的戲劇愛好者有了自己的“家”。每當夜幕降臨,大家就不約而同地聚攏到活動室,交流心得,切磋技藝。郭生有說,隨著曲藝隊的成立,他們走出去的機會更多了,對于提高他們的演唱水平很有幫助。
郭生有說:“以前生活水平差,整天忙著解決溫飽問題,再喜歡唱戲也只是嘴里哼幾句,哪有心思整天唱。現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花個千把元買把樂器也不再困難了,就想著把中斷了的劇團恢復起來,這樣村民們都有了去處,大家不再是自娛自樂,也可以相互交流、探討。村里老人們玩的根子都有,所以組織起來很輕松,響應者也很多。”他自豪地說:“唱詞、唱腔等都沒有經過正規學習,除了向老人們請教之外,我們還有意從電視、磁帶上學習,現在我們的劇團成員已近二十人,無論越弦、平弦,還是道情、秦腔,都有很多唱得非常好的人。從全縣來講,雖然我們沒正規學習過,可水平還算是不錯的呢!”
如今在南關村,《張連賣布》《落碗計》《殺狗勸妻》等傳統劇目,眾人已是耳熟能詳;經過多年的發展,以郭生有為首,南關村涌現出了一批有知識、有思想的年輕人,他們編唱了許多歌唱新農村、宣傳黨的富民政策的新劇目,每到農閑時節,他們就組織起來,為鄉鄰們演唱。他們還吸收了4名婦女加入了劇團,“以前婦女是不能唱戲的,現在時代變了,我們不能再有封建思想。”郭金順說。
采訪中,村民們都說劇團能得重新組織起來,郭生有功不可沒。郭生有很謙虛,他說:“能將中斷了十幾年的曲藝隊恢復,靠的是全村人的力量,我們雖然能力有限,可也想著為豐富農村傳統曲藝、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出一份力,這就是我們全體成員的一點心愿!”
周玉成:文化根子不能斷
在南關村,老一輩的唱將已所剩無幾。郭金順、周玉成等“老把式”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里的老唱將,如今,銀發爬上了他們的雙鬢,曾經清亮的嗓音也已沙啞,看著村里的年輕人們撫琴高唱,他們的臉上滿是羨慕之色。
村民們介紹,周玉成年輕時有“兩絕”:他飾演的旦角簡直是一絕,另外一絕是他的好聲嗓。周玉成說,他有件傷心事,那就是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停唱以來,他就再也沒有痛痛快快地亮嗓了。看著年輕人們吹拉彈唱,他說:“我老了,唱不動了,看著他們真是眼熱!”經不住村中年輕人慫恿,按捺不住內心激動的周玉成給大家演唱了一曲《張生會鶯》。
看到村里無論男女老幼學戲、唱戲蔚然成風,周玉成心中很是高興。“雖然我已經有二十多年都沒有再唱了,可是,看到年輕一代能如此喜愛我們青海地方戲種,我很高興。以前農閑時村里的年輕人喝酒打架的人多,沒事曬陽娃的人更多,可如今,大家自覺主動地學習文化知識,學著自己改編、填詞,村里的風氣一年比一年好。村里文明了,我也想著多培養一些年輕人。只要年輕人們想學,我可以把我會的全部教給他們。無論如何,南關村里的文化根子不能斷啊!”
見記者來訪,村民們興致很高,他們從家里搬來了樂器,聚集到活動室。調弦、對音、練嗓,不一會兒,活動室里就樂聲陣陣。
劇團歷史逾百年
今年已75歲高齡的郭金順是南關村的原黨支書,更是村劇團的“唱把式”,他清亮的嗓音、婉轉的唱腔曾經是村民們記憶中的一道風景線。郭金順說,雖然有關村劇團的歷史記載很少,從他記事起,村中的長輩都在唱,照此推算,村里的劇團至少已有上百年歷史。
郭金順小時候就常跟著父輩學唱各種青海地方小戲,《張連賣布》《二瓜子要車》等等,他張口就來。那個年代,莊戶人家學戲根本沒有什么劇本,一代代地,大家都是全憑耳聽心記來學唱的。沒有表演場所,田間地頭就是他們的舞臺;沒有樂器,省吃儉用也能攢下一把二胡;沒有劇本,唱詞唱腔就默記在自己心中……一時間,南關村里人人都能亮幾嗓子,人人都能撥弄幾下琴弦。就這樣,在南關村,聽戲唱戲的老傳統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流傳了下來。
時光流逝,世事變遷。1966年起,由于歷史原因,南關村的業余劇團停止了演出,不僅過年過節時不見了劇團的身影,甚至平時大家連嘴里隨便哼唱都不敢了。然而村民們心里很清楚,終有一天,大家會扯開嗓子再痛痛快快地吼幾句。他們將對青海民間戲劇的熱愛深深地埋藏在內心深處。
新時代 “老”追求
郭生有是郭金順的兒子,長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對青海各種地方小戲很感興趣。從小學唱時,他那一招一式、一腔一調就有板有眼,分寸拿捏得很到位,悟性很強的他頗得父親真傳。如今他不僅是南關村里業余劇團的骨干,還活躍在橋頭鎮曲藝社、新城曲藝社。
改革開放后,村民富裕起來,由于世世代代唱戲的“老根”還在,大家就漸漸地動起了心思,茶余飯后三五人聚在一起,吹拉彈唱。可由于沒有固定活動場所,只能各家輪流做東,小打小鬧地唱幾出,編演的劇目也只有在春節時才有亮相的機會。12月2日,經多方籌資,南關村文化曲藝藝術隊成立了,村里的戲劇愛好者有了自己的“家”。每當夜幕降臨,大家就不約而同地聚攏到活動室,交流心得,切磋技藝。郭生有說,隨著曲藝隊的成立,他們走出去的機會更多了,對于提高他們的演唱水平很有幫助。
郭生有說:“以前生活水平差,整天忙著解決溫飽問題,再喜歡唱戲也只是嘴里哼幾句,哪有心思整天唱。現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花個千把元買把樂器也不再困難了,就想著把中斷了的劇團恢復起來,這樣村民們都有了去處,大家不再是自娛自樂,也可以相互交流、探討。村里老人們玩的根子都有,所以組織起來很輕松,響應者也很多。”他自豪地說:“唱詞、唱腔等都沒有經過正規學習,除了向老人們請教之外,我們還有意從電視、磁帶上學習,現在我們的劇團成員已近二十人,無論越弦、平弦,還是道情、秦腔,都有很多唱得非常好的人。從全縣來講,雖然我們沒正規學習過,可水平還算是不錯的呢!”
如今在南關村,《張連賣布》《落碗計》《殺狗勸妻》等傳統劇目,眾人已是耳熟能詳;經過多年的發展,以郭生有為首,南關村涌現出了一批有知識、有思想的年輕人,他們編唱了許多歌唱新農村、宣傳黨的富民政策的新劇目,每到農閑時節,他們就組織起來,為鄉鄰們演唱。他們還吸收了4名婦女加入了劇團,“以前婦女是不能唱戲的,現在時代變了,我們不能再有封建思想。”郭金順說。
采訪中,村民們都說劇團能得重新組織起來,郭生有功不可沒。郭生有很謙虛,他說:“能將中斷了十幾年的曲藝隊恢復,靠的是全村人的力量,我們雖然能力有限,可也想著為豐富農村傳統曲藝、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出一份力,這就是我們全體成員的一點心愿!”
周玉成:文化根子不能斷
在南關村,老一輩的唱將已所剩無幾。郭金順、周玉成等“老把式”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里的老唱將,如今,銀發爬上了他們的雙鬢,曾經清亮的嗓音也已沙啞,看著村里的年輕人們撫琴高唱,他們的臉上滿是羨慕之色。
村民們介紹,周玉成年輕時有“兩絕”:他飾演的旦角簡直是一絕,另外一絕是他的好聲嗓。周玉成說,他有件傷心事,那就是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停唱以來,他就再也沒有痛痛快快地亮嗓了。看著年輕人們吹拉彈唱,他說:“我老了,唱不動了,看著他們真是眼熱!”經不住村中年輕人慫恿,按捺不住內心激動的周玉成給大家演唱了一曲《張生會鶯》。
看到村里無論男女老幼學戲、唱戲蔚然成風,周玉成心中很是高興。“雖然我已經有二十多年都沒有再唱了,可是,看到年輕一代能如此喜愛我們青海地方戲種,我很高興。以前農閑時村里的年輕人喝酒打架的人多,沒事曬陽娃的人更多,可如今,大家自覺主動地學習文化知識,學著自己改編、填詞,村里的風氣一年比一年好。村里文明了,我也想著多培養一些年輕人。只要年輕人們想學,我可以把我會的全部教給他們。無論如何,南關村里的文化根子不能斷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