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內斯?勃拉姆斯(1833-1897)
他所關心的一切就是不受乾擾地創(chuàng)作音樂,相信一個更崇高的幻想世界,他懂得將他人所有不健康的感覺與想像中的苦痛保持在天才可及的范圍之內......他那豐富的作品無情地擯棄了所有塵世的悲哀,是隱藏在最為復雜的外表下的如此毫不費力的游戲。--約阿希姆論勃拉姆斯
被人稱作“貝多芬之后的最后一位古典主義音樂大師”的勃拉姆斯,在音樂史上占有令人難以致信的崇高地位,人們時常把他與巴赫、貝多芬相提并論,稱之為“三B”。
和莫扎特、貝多芬、舒曼等人一樣,勃拉姆斯最初是以鋼琴家的身份走上樂壇的。他十幾歲就在碼頭酒肆彈琴謀生,間或教 授音樂并為沙龍編配一些小曲,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直到他遇到小提琴家約阿希姆。經(jīng)過約阿希姆的引薦,勃拉姆斯又結識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舒曼夫婦。
1853年9月30日,一個音樂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勃拉姆斯叩開了舒曼的家門。當時,舒曼已經(jīng)成為德國音樂界的領袖人物,李斯特也只能屈居其后。舒曼見過勃拉姆斯第一面并演奏了他的作品后,就立刻喜歡上了這個年輕人,甚至還在雜志上撰文,贊美勃拉姆斯的才能。然而,舒曼次年就因精神病住進了醫(yī)院。從此,勃拉姆斯協(xié)助舒曼夫人、鋼琴家克拉拉照顧舒曼,直到舒曼去世為止。在這段日子里,勃拉姆斯愛上年長他14歲的克拉拉,然而這份愛情注定是沒有結果的,勃拉姆斯絕望地、隱忍地愛了克拉拉一生,并終身未娶。或許也正是這樣的感情經(jīng)歷造就了勃拉姆斯那磅礴、宏大卻充滿了孤漠、憂郁的音樂。
勃拉姆斯對于古典主義的迷戀使他具備了完美的作曲技巧和自我批評的精神。但是他那種懷舊的心理和固執(zhí)的性格,卻使他成為了激進主義的敵人。在那個時代,瓦格納、李斯特所代表的新德意志樂派如日中天。而勃拉姆斯幾乎憑著一己之力與之相抗衡。無論是支持他的還是反對他的,都指出了勃拉姆斯的保守。然而,勃拉姆斯誕辰百年之際,勛伯格發(fā)表了《激進派勃拉姆斯》的講演,指出勃拉姆斯的“發(fā)展性變奏”技法的價值,并不亞于瓦格納的半音和聲,從而廓清了人們對于勃拉姆斯固有看法。
在創(chuàng)作交響曲之前,勃拉姆斯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協(xié)奏曲、歌曲和室內樂,并據(jù)此贏得了極高的聲望。可是他的第一部交響曲卻問世很晚,從構思到完成,總共花了21年的時間。這是因為貝多芬的偉大成就使勃拉姆斯冷靜地放慢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進程,直到他認為有能力摘下交響曲這一音樂皇冠上的寶石為止。他曾經(jīng)對一位朋友說到“當我還聽得見貝多芬這樣的巨人的步伐時,要從事這方面的創(chuàng)造,得有多大的勇氣才行。”而當時的德國音樂界,也從未這樣期待過任何一位作曲家寫出他的交響曲。
從史詩般的《第一交響曲》,到抒情詩般的《第二交響曲》,再到古希臘悲劇般的《第四交響曲》,勃拉姆斯終于證明,他才是貝多芬真正的傳人。他的交響曲繼承了貝多芬的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戲劇性的矛盾內容以及豐富的情感體驗,把浪漫主義的充沛情感和古典主義的嚴整格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無怪乎指揮家馮?彪羅將“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的贊譽送給了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
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是斗爭,馬勒的音樂是宿命,勃拉姆斯的音樂就是人生,每個人生都有痛苦和歡樂,每個人生都有和命運搏擊的過程,所以勃拉姆斯的音樂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親切感人的。勃拉姆斯的性格中沒有像貝多芬般的叛逆和熱情。他的隱忍和堅毅,他的內斂和質樸,他的真誠和重情都在他洗練的音樂中體現(xiàn)無遺。(本文轉自zhku.com)
他所關心的一切就是不受乾擾地創(chuàng)作音樂,相信一個更崇高的幻想世界,他懂得將他人所有不健康的感覺與想像中的苦痛保持在天才可及的范圍之內......他那豐富的作品無情地擯棄了所有塵世的悲哀,是隱藏在最為復雜的外表下的如此毫不費力的游戲。--約阿希姆論勃拉姆斯
被人稱作“貝多芬之后的最后一位古典主義音樂大師”的勃拉姆斯,在音樂史上占有令人難以致信的崇高地位,人們時常把他與巴赫、貝多芬相提并論,稱之為“三B”。
和莫扎特、貝多芬、舒曼等人一樣,勃拉姆斯最初是以鋼琴家的身份走上樂壇的。他十幾歲就在碼頭酒肆彈琴謀生,間或教 授音樂并為沙龍編配一些小曲,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直到他遇到小提琴家約阿希姆。經(jīng)過約阿希姆的引薦,勃拉姆斯又結識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舒曼夫婦。
1853年9月30日,一個音樂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勃拉姆斯叩開了舒曼的家門。當時,舒曼已經(jīng)成為德國音樂界的領袖人物,李斯特也只能屈居其后。舒曼見過勃拉姆斯第一面并演奏了他的作品后,就立刻喜歡上了這個年輕人,甚至還在雜志上撰文,贊美勃拉姆斯的才能。然而,舒曼次年就因精神病住進了醫(yī)院。從此,勃拉姆斯協(xié)助舒曼夫人、鋼琴家克拉拉照顧舒曼,直到舒曼去世為止。在這段日子里,勃拉姆斯愛上年長他14歲的克拉拉,然而這份愛情注定是沒有結果的,勃拉姆斯絕望地、隱忍地愛了克拉拉一生,并終身未娶。或許也正是這樣的感情經(jīng)歷造就了勃拉姆斯那磅礴、宏大卻充滿了孤漠、憂郁的音樂。
勃拉姆斯對于古典主義的迷戀使他具備了完美的作曲技巧和自我批評的精神。但是他那種懷舊的心理和固執(zhí)的性格,卻使他成為了激進主義的敵人。在那個時代,瓦格納、李斯特所代表的新德意志樂派如日中天。而勃拉姆斯幾乎憑著一己之力與之相抗衡。無論是支持他的還是反對他的,都指出了勃拉姆斯的保守。然而,勃拉姆斯誕辰百年之際,勛伯格發(fā)表了《激進派勃拉姆斯》的講演,指出勃拉姆斯的“發(fā)展性變奏”技法的價值,并不亞于瓦格納的半音和聲,從而廓清了人們對于勃拉姆斯固有看法。
在創(chuàng)作交響曲之前,勃拉姆斯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協(xié)奏曲、歌曲和室內樂,并據(jù)此贏得了極高的聲望。可是他的第一部交響曲卻問世很晚,從構思到完成,總共花了21年的時間。這是因為貝多芬的偉大成就使勃拉姆斯冷靜地放慢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進程,直到他認為有能力摘下交響曲這一音樂皇冠上的寶石為止。他曾經(jīng)對一位朋友說到“當我還聽得見貝多芬這樣的巨人的步伐時,要從事這方面的創(chuàng)造,得有多大的勇氣才行。”而當時的德國音樂界,也從未這樣期待過任何一位作曲家寫出他的交響曲。
從史詩般的《第一交響曲》,到抒情詩般的《第二交響曲》,再到古希臘悲劇般的《第四交響曲》,勃拉姆斯終于證明,他才是貝多芬真正的傳人。他的交響曲繼承了貝多芬的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戲劇性的矛盾內容以及豐富的情感體驗,把浪漫主義的充沛情感和古典主義的嚴整格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無怪乎指揮家馮?彪羅將“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的贊譽送給了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
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是斗爭,馬勒的音樂是宿命,勃拉姆斯的音樂就是人生,每個人生都有痛苦和歡樂,每個人生都有和命運搏擊的過程,所以勃拉姆斯的音樂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親切感人的。勃拉姆斯的性格中沒有像貝多芬般的叛逆和熱情。他的隱忍和堅毅,他的內斂和質樸,他的真誠和重情都在他洗練的音樂中體現(xiàn)無遺。(本文轉自zhku.com)
更多: